中国应不应该禁止“洋垃圾”?
在全球经济快速一体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快速增长的国力,让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这个强大的存在,但中国的快速崛起却让许多人忽略了她的另一个身份——“洋垃圾”的包揽者。
“洋垃圾”是进口固体废物的俗称,包括塑料垃圾、服装垃圾和电子垃圾等等。中国自1980年开始进口垃圾以来,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过去十几年,中国接收了全世界56%的垃圾,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固体垃圾接收国。仅就塑料垃圾而言,自1992年有记录以来,中国在长达二十几年以来进口了全球72%的塑料垃圾。而中国为什么之前要进口那么多的“洋垃圾”呢?主要是因为部分垃圾是可以通过加工再次利用,不仅节省生产成本,又能循环使用资源,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起到一定的环保作用。“废纸女王”张茵是再也适合不过的例子,她靠进口美国废纸走上致富之路,一度成为中国的女首富,资产高达450亿。
但近年来,随着民众健康与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进口洋垃圾的管控,并于2018年,正式决定禁止从国外进口塑料垃圾以及其他20多种可回收材料,在2020年年底前实现“洋垃圾”零进口。
而中国在实施禁令后,让许多国家受到重挫。类似“中国禁洋垃圾后,美国小城饱受雾霾困扰”,“中国禁“洋垃圾”500多天后 美加日韩澳撑不住了” 等类似新闻报道频频出现,由此可见许多国家在垃圾处理方面高度依赖中国,而这个现象的形成可归因于两方面。首先,中国廉价的垃圾处理成本。据统计,发达国家(尤指欧美国家)在处理每吨垃圾需要两千元以上人民币,但在中国,只需几十块人民币。而这对生产大量垃圾的发达国家极具吸引力,更倾向于把垃圾出口到中国。第二,中国内部需求的壮大,导致国家面临生产力不足的难题。为了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便利用国外的垃圾(主要是塑胶,塑料等)为制造业原材料进行生产。此外,各国在面临中国禁令时措手不及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缓冲时期过于短暂。2017年7月,中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简称WTO)宣布将在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4大类24种洋垃圾,包括塑料垃圾,并关停一些污染严重的垃圾处理工厂。而在这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受到影响的国家很难及时推出应对政策,或改变当地消费者习惯,所以出现垃圾堆积、污染等问题的发生也是无可避免的。
在我看来,中国的确应该禁止,也是时候禁止“洋垃圾”了。作为长期深受污染的国家,“洋垃圾”也是恶化中国环境问题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欧洲国家把高等级的废料留在本国处理,再把低等级、未分类的出口至中国。这样的“洋垃圾”包含了大量毫无回收价值的垃圾,很多劣质废料来到境内后只能焚烧填埋。而这导致中国处理“洋垃圾”的过程更加繁琐,同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中国政府出台相关禁令有助于把低质量的外国废料“拒之门外”,从而减少污染。可以说,这一举措只是整治多年来困扰众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开端。
从相关产业层面来说,少了进口废料,中国回收业便有更多空间和机会进行大规模整改,通过减少污染源,改善工作环境,进而改善生活环境。有些“洋垃圾”来源不明,没有经过正规的卫生监测,造成残留在垃圾上的病毒和细菌将对工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甚至是生命危险。在2016年的纪录片《塑料王国》中,王久良导演揭露了“洋垃圾”到达中国后,由于以不当方式进行处理,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以及周遭的生态环境的问题,纪录片中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孩子拿废弃医疗针头当玩具;妈妈背着脸上停着苍蝇的婴儿;女孩用污水洗头;有些地区的垃圾场工人大部分是妇女,靠天天分拣塑料垃圾换来七八百的月薪,手指都已变形,无法伸直。而更恐怖的事实是,影片中记录的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受影响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包容性经济发展,中国政府要当机立断,彻底下决心对环境问题宣战。
从国际层面来说,我认为中国禁止接收“洋垃圾”的举动也应引起相关发达国家的反思,重新设计垃圾回收政策,学会“自家的垃圾自己处理”,承担起自身应负的环境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这一举措对全球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比如,垃圾量增大后,英国政府不得不在回收技术投入更多的投资,澳大利亚政府也投入数千万美金的资金帮助地方应对废物危机。不过除了需要提升垃圾处理能力之外,各国政府也要改变人民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在处理生活垃圾方面提高环保意识。令人遗憾的时,仍有一些我行我素的国家,依旧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不利用时机开发回收产业作为主要应对方法,而是把“洋垃圾”出口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此举虽然在短期能找到顶替中国焚烧垃圾的角色,但长期而言,这一方法是对全球环境的不负责任也并不可持续。因为愿意牺牲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只会越来越少,“洋垃圾”出口市场终会消失。
不可否认,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禁令对相关产业必然会带来一定冲击,国际媒体甚至就此禁令一度批评中国的举动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国际回收产业链随着中国的决定而断裂,导致大量失业的现象。美国代表更是在WTO货物贸易委员会声称“中国政策影响了全球垃圾的回收利用,违背WTO义务”。也有外国网友表示对中国的举动感到愤怒,要求政府向中国施压,取消禁令。但事实上,中国回收业也因此受到了打击。由于国内垃圾分类系统不完善,可回收通常与生活垃圾混为一体收集,因此分拣难度高。不仅如此,可回收物也已经受到污染,导致回收成本高昂。所以,一般可回收物都与其他垃圾一起丢进焚烧炉,相对的不费时、不费力。少了代替“洋垃圾”的选项,各地工厂纷纷停工。虽然少了污染,但企业都面临着亏损的难题。
不过,这个挑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要在国内建立完善的回收系统不是不可能,但是更大一部分的责任来自民间的环保、回收意识,以及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为了提高生活垃圾的环保,有些地区在住宅区采取强制垃圾分类的方式,分发分类垃圾桶到家家户户,以便社区的垃圾分类,甚至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确保居民正确分类垃圾。这种硬性措施能够避免可回收垃圾不被其他类型的垃圾污染,并建立严格管控的垃圾回收体系。除此之外,制造业在生产商品时,特别是有着大量需求的产品,尽量使用高质量、可环保,或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这样不仅确保可环保物品达到指标,还能让不可环保的垃圾随着时间自行分解,长期以来减少污染,堆积的情况。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后,可以尝试继续进口高质量废料,促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双赢情况。根据业内人士表示,使用铝废料可以节省90%的能量投入;而国外进口的塑料废料比在国内生产相同质量的还要节省成本较好,若在国内生产相似产品,成本将增加每吨一万块人民币左右。
总而言之,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是我十分支持的一项举措。虽然解决污染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但我相信,中国发展至今已具备足够的能力承担问题。禁令的实施代表着中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同时让其他国家对垃圾回收和环保提高意识。
陈嘉雯 (18-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