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
大国博弈,剑拔弩张。世界第一第二,美国和中国,以直面对抗的方式再次验证了似乎无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如同对曾经的德国日本一样,如今的美国图穷匕见,对能挑战自己全球霸主地位的中国已经撕去了最后一丝虚伪的面纱,意在用关税大棒和科技制裁的手段,迫使中国屈服。而中国不甘示弱,强势应战,并誓言奉陪到底。
在美国以金融与科技称霸的世界,中国以其独有的国家条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国,并再经济与科技两方面直逼美国的地位。“中国制造2025”世界震动,此计划一旦成功,中国的国家体量和体制优势能迅速将美国在高附加值产业里的比较优势拉低,从而改写全球产业链分工状态,直接威胁到美国国家利益。
另外,在金融方面,臭名昭著的美国华尔街以资本为武器剥削和压榨其他国家。拿韩国三星来说,作为一个科技巨头,三星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份由美国财团所有,三星的利润通过股票分至美国公司,再由税收使美国人受惠。但中国的金融领域保持大程度的封闭,最重要的领域由国企如中石油,中国电网掌控,外资无法分羹,资本的力量无法渗透。在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贸易体系下,挡了美国的财路,必定要承担它的敌意。
因此,贸易战的缘由,无他,只是国际政治的产物。所谓贸易逆差不过是幌子,是试图占领道德高地,舆论优势的说法而已。美金本位的体制下,任他贸易顺逆,都只是美国拿纸换产品,贸易战也只是美国压制中国的切入点。至此便是贸易战原因分析,接下来看其影响。
贸易战的影响和它持续的时间直接相关。贸易战的结果短期内必定是双输,这是公认的。从长期看,美国如能集中力量向中国施压,完全控制科技输入合作抑制中国产业升级,它的战略目标是可能达到的,压垮以华为为例的中国科技创新的势头,打开中国金融大门,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金融殖民地。但若是比承受能力,皮糙肉厚,胜负两说。中美在这方面各有千秋。从经济科技上,美国是占着优势的。但贸易战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经济上的较量,对国内政局的掌控直接决定了贸易战能否继续,政策能否延续。在这点上,中国体制有着绝对的优势。
中国体制一直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著称,集中的权力和特殊的社会机构使得政令和立法能够灵活地改动,帮助中国社会度过危机。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高度集权在国家危机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阐述,政策的制定无需过多考虑社会公平,不会受到太大的利益相关者的阻碍。从最近华为被美国禁售半导体,中国政府在月内便出台的行业减税政策可以看出,中国针对外部变化能十分敏感快速地做出适当的反应,而无国会和法律的约束。这能帮助中国在贸易战中更有效地见招拆招,走的更远。
另外由此衍生的一点便是政策的延续了。战争从来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在此期间,人民对其直接利益损失的反应和他们所能产生的影响直接地影响到了执政者贯彻他们政策的能力。中国的威权政治决定了只要枪在手,只能跟党走,人民没有能力对政策产生直接影响。但于美国不同,美国人民手中有选票,无需跟着特朗普一条路走到黑。事实上,中国对于美国农产品的打击能够直接攻击到特朗普总统的票仓。如今的选举地图中,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俄亥俄,密歇根和威斯康辛等关键摇摆州中(赢得总统选举不可失去州)均未取到优势。而更为理性,反对贸易战的拜登收到了欢迎。此处多言一句,特朗普于中国达成协议的最佳时间在去年11月,在成功的极限施压下,特朗普的政府已经勾起了中国迫不及待寻求协议的冲动和最大利益的收割,但希望超出极限的政治冲动或是延缓收割政治果实以便大选的计划激化了贸易战,这是将中国逼至绝境而不得不摆出的对抗到底的姿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从中美政治体制的角度上看,中国对贸易战的承受能力更强。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便是美国民族主义抬头的可能性。在危机中,强大的非我族类的外敌能够凝聚起人民力量,会煽动民族仇恨的领导人能够利用激起的国家民族骄傲和认同感收买人心。从今年的印度选举便可看出,印度总统莫迪掀起了与巴基斯坦的冲突,利用起人民的情绪选票成功连任。民主的弊端不言而喻。而特朗普以其仇恨政治而闻名,不能排除民族情绪将其抬上总统宝座这一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是由多元的种族和文化的糅合产生的,对内分裂的倾向远超于对于外敌的凝聚力,沙文主义相较之下便弱了许多。另外,贸易战由美国挑起,为不义之举。对于中国来说,这是被迫面临的挑战,这个统一文化的大民族能够全力的支持国家,拥有更强的同仇敌忾的凝聚力。但对美国来说,是可以主动撤销的,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此消彼长下,我推测,美国的制裁无法持续,而贸易战对中国来说可以是推动科技自主,促进内部改革的好机会。
多难兴邦,福祸相依。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在压力与威胁面前,只要头脑清醒、小心应对,并坚持开放和变革,必能化危为机,愈战愈强!
周琪人 (18-U5)